聊天系列之一 [人与人的根本区别在哪里?]

||||盐矿工人||||

无论是上帝造人也好,还是由猿进化成人也好,所有的个人都属于是"人类",既然是"类",那就有它的共性存在:
《三字经》说:人本善;
情感专家说:人,都有他脆弱的一面;
社会学家说:自私、贪婪……是人类共通的劣根性……;
鲁迅说:国人的不敢直面现状,用瞒和骗,造出奇妙的逃路来,而自以为正路,在这路上,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,懒惰,而又巧滑。
……
尽管有这么多的共性,可为什么还有颇多的伟人名人,能够名垂千史、流芳百年,却有无数的人平庸一生、无为一世?为什么有人生活丰富多彩、工作紧张充实,却有无数的人感到迷茫、空虚与乏味?为什么有人乐观积极、快速成长,有人却消极悲观、一落千丈?面对命运,有人扼住它的咽喉,挑战自我,有人却任由摆布,感叹造化弄人、命运不公;对待人生,有人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,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,有人却懒惰懈怠、得过且过,尽情挥霍青春,待韶华尽去、风蚀残年之际,拥有的只是感叹、遗憾、悔恨与无尽的惆怅……
人与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?
我想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态度--工作的态度、生活的态度、对待人生的态度、对待爱情的态度……
你想过轰轰烈烈的一生,这是一种态度;你想过平淡无奇的生活,这也是一种态度。
遇事自己先想办法解决,这是一种态度;凡事都想依靠他人,这又是一种态度。
看到问题就想到困难与借口,这是一种态度;而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解决它,这是另外一种态度。
受挫了就想:我不干了还不行吗?这是态度;如果你想:try again,不信搞不定它!这是第二种不同的态度。
被所爱的人抛弃了,你感叹:绝情啊绝情,悲伤啊悲伤!--这是你的态度;如果你想,是不是自身有哪些问题,有哪些方面还不够完善--这也是你的态度。
下雨了,你说:这鬼天气!你也可以说:风云变幻、四季交替,这才有意思,又可以感受雨打窗棂的美妙意境了。这同样是对待一种事物的两种态度。
如果,你找人把一封事关国家存亡的重要信件送给某个他不认识的人,他也许会问你:这个人是谁?他在哪里?我为什么要把信交给他?对我有没有危险?我怎么送给他?……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;可也会有人不会问你这么多为什么,却能把事情完成得干净漂亮,这就是《致加西亚的信》中主人公罗文的态度。
……
的确,人作为类别的时候,是有很多的共性:自私、怯懦、懒惰……所以大多数的人在对待事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"明哲保身";所以也就有"一个人是条龙,几个人是群虫"的说法,缺乏互助友爱、合作双赢的团队精神;所以就会在困难面前总是找借口、寻退路,不敢挑战自我、超越自我;所以大多数人的心理都会很脆弱,总想有寄托、有依靠,都爱自怜、找委屈;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人都在用他们充满惰性的身体,和充满惰性的心理来走完有限的一生,这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惰性是阻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,它会让人不思进取、消极怠工、遇事推诿、知难而退……
同时,人在作为社会的个体时,就像"世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"一样,每个人也千差万别,企业家有企业家的精神,劳模有劳模的品质,成功人士有成功人士的特性,家庭幸福者是他们懂得什么是爱、什么叫生活,残障人士同样会做出惊人之举是因为他们有正确人生态度……曾经,我观察过身边形形色色的人,可以用三种类别进行区分:第一种人,适应不了环境,被环境所淘汰;第二种人,能够适应环境,被环境所接受;第三种人,也是我们常说的重量级人物,不仅能够适应环境,而且还能够积极的改变环境,受人敬仰。这里的"环境"指的是外在的环境与自身的内在环境,外在环境可以是你所处的小圈子,也可以是整个社会;而内在环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是自身的思想空间,是自己的思维,对自己的认识。第一种人,连自身都了解不够,不清楚自己的优点缺点、优势劣势,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,没有清晰的认识与规划,当然在外在的环境中也无法立足;第三种人就不一样,首先能够很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不足、优势特长,能够对外部环境审时度势、观察分析,而且还能够不断的克服自己的缺点,完善自我,制定远大的目标,用积极的心态调整自己、影响别人、促进自身及外部环境向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,"伟人的魅力"、"榜样的力量"等等,也许就是对这第三种人的真实评价。
也许有人会说,怎么可能大家都做伟人、人人都当领导?其实这是偏激的说法,正确的态度从更大的程度上来说,是希望每个人在自身的现有条件上,用乐观的、积极向上的心态,不断的超越自我,在自己特有的岗位上,发挥出最大的人生价值、活出自己精彩来!
也许还会有人说,大道理,人人都会,可要做起来哪能这么容易,我想做,可别人却不配合、不理解,现实境况是这么这么的……是的,人人都这样,可你不尝试、不坚持、再坚持,怎能知道不会有好的结果呢?策划界名人叶茂中说过:"执行大于策划",说的就是想和做的关系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能够坚持去做的人与那些更会想的人相比而言,要更容易成功。
其实,人们对待自己的态度问题上的认识,本身不也是态度上的区别吗?
(献给《致加西亚的信》主人公罗文,以及生活中更多的罗文们)

欢迎参与讨论

发表看法 |进入|

 

   
   
这个模版来自http://BestMoban.Com,更多模版请访问http://BestMoban.Com http://Moban.17Easy.Com http://www.mb8.cn